首頁


[公告] 版面修改完成

感謝Q哥
2009.08.21

2009/02/21

[STS2009][STS] 第一日

第二屆全國高中生STS研習營
主辦單位:教育部顧問室科技與社會計畫辦公室
地點:建中
日期:98年2月2日-2月6日
學員:高中職學生90名、教師組10名
報名方式:同意書、毒奶粉事件心得1000字
活動網頁:第二屆全國高中生STS研習營活動議程

營隊基本資料到這邊為止。
以下是個人的課程整理摻雜一些心得(斜體字)

什麼是STS?STS是Science,Technology, and Society,科技與社會的縮寫。


第一堂課 傅大為教授
STS: 是甚麼?四個誤解、那麼怎麼做?

什麼是科技?余英時先生說是帶有科學性質的技術。
科技物無所不在,從衣料到高科技的手機都是。
我對所討論的科技物作一個方便討論的區分:
一、傳統-不用高深的科學,民眾的經驗足以掌握使用。例如衣料、文具等。
二、高科技-由專家掌握的技術物。例如核能。
今天主要討論的是後者。


近代科技爭議爆增是因為高科技產物激增,民眾判斷這些產品的風險靠得是所謂的在地知識(經驗),專家卻常嫌民眾不理性。
然而專家對科技物的認識僅止於產品在一個單純環境下的表現,可是社會不是一個純的環境。
舉例而言,你家電視有問題,你知道敲他兩下就會好,找個專家來看配線電路板還不一定找的出問題。
可見專家不見得比有在地知識(生活經驗)民眾更能掌握科技物在社會上的表現,或者說,在更多時候科學家根本不能或沒有掌握一項科技物的表現情形。
面對高科技,當百姓憑直學和經驗認為一項科技物有問題時,馬上要面對專家權威的指責。
因此,民眾常只能期待所有專家得到一個統一的結論,告訴大家該如何是好。不過我們知道專家永遠不可能統一口徑。
當專家呼籲大家要理性判斷,自己卻也沒有個準兒,民眾理所當然很惶恐。
STS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建立一個民眾在面對科技物時的合適態度。
換句話說,STS這門學問是個工具,幫大家瞭解一項科技物的優缺點、風險、目的的工具

廿世紀開始,知識爆炸,科技發明也源源不絕。在
過去,發明是為了解決問題;今天,發明不再只是為了解決問題,有時只為了發明而發明,更多時候為了錢而發明。
我們可以開玩笑說發明是為了製造問題好讓科學家永遠有工作。
而且現在常是產品在型塑使用者,例如刮鬍刀廣告會告訴你男人和高科技還有F1的關聯、括毛刀廣告會告訴妳女人該是什麼樣子。
當解決問題用的產品反過來要求需要解決問的的人的時候,問題真的能夠被解決?或是效率不會變差嗎?
當科技物用上越來越多高科技,民眾愈難把科技物調整成適合自己的需求,產品的壟斷性格會愈明顯。
加上商業洗腦,人愈來愈難和科技物對抗,也無心反抗。
當然也有反例:
一、福特T型汽車-大家都知道這是最早的生產線標準化的產品。福特T在城市裡賣得不錯,福特打算要賣給農民。鄉下人覺得福特T不怎麼實用,不能耕田,只能用來上教堂。後來農民就把福特T的輪子拆了,加上履帶來帶動洗衣機洗衣服等等用途,週末再把輪子裝上上教堂。結果是使用者幫福特公司解決了福特T賣不出據的窘境。*
二、拼裝車-台灣拼裝車是一絕。也是一些漁農之流自行改裝車子以符合需求,其中多數人學歷不高。有在輪子上多加跟桿子二輪傳動會變四輪傳動的車、有可以開到離海岸線五十公尺的三輪摩托車等等。這些用得都是簡單實用的想法,卻是高科技車廠無法提供的服務。**
以上例子才是人對科技發明的有效利用。

另一方面來說,當今專利只有5%有用,也只有這5%中的5%能成為產品。
這說明兩件事:
一、無三小路用的發明多到炸。
二、人們開始選擇產品了。
是的,在間接的層面而言,民眾開始有能力選擇科技物有沒有用、要不要用,而且標準似乎挺嚴苛的。
民眾的高標準除了因為發明浮濫外,科學家的形象的衰落也是一個原因。
科學家的負面形象和科技問題是交互影想的惡性循環。
發明永保科學家的飯碗,但不失業也是有代價的


*:詳見《科技可望社會》傅大為、吳嘉苓等
**:詳見《噤聲的技術--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》林崇熙

關鍵字:科技爭議、常民專家、科技風險、專家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